1)第一百六十二章 那是青春吐芳华_导演能有什么坏心思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无论是好莱坞还是国内,配乐方面都有个讨巧的方式,那就是使用经典老曲。

  这种做法有利有弊,好处是大家耳熟能详,很容易就被带入到某个氛围中,事半功倍。

  弊端自然是怀旧味道太浓,有时候与主题不太协调,滥用容易审美疲劳。

  这些年流行年代戏,老歌老曲经常被拿出来用,有用得巧妙的,被交口称赞的,也有不少用得生硬被骂得狗血喷头。

  《战士》拍的是铁道飞虎队,那么是否可以使用《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》作为主题音乐呢?

  恐怕不太合适,这首歌是典型的山东小调,是根据民歌创作的,虽然经典流传,但曲风比较轻松诙谐,与影片的风格不协调,硬要用的话得做好被批的准备。

  按杨树的设想,配乐并不追求慷慨激昂,这是一名老战士的回忆,雄浑悠长似乎更适合,哪怕带些岁月的沧桑忧伤都可以接受,毕竟一个个战友倒在了征途上。

  国外用经典乐曲的经验丰富,成功的不少,国内主旋律大片也有这么干的,比如《开国大典》,战争场面配的是动情的小提琴协奏,缅怀的意味非常浓郁,反而触动人心。

  杨树也看过不少国产电影将老歌老曲运用得巧妙,他认为近些年用得最多最好的,应该是目前选角选了大半年,还没开机的《芳华》。

  冯导早年当兵在部队文工团,作家严哥苓年轻时也曾在文工团服役,两人成长的年代和经历都差不多,于是约好一起创作一个贴近亲身经历的文工团故事,《芳华》就是这么出炉的。

  那个年代的文工团,表演的曲目本就有时代感,尤其是《沂蒙颂》,冯导数次花大量篇幅加以呈现,曲子都换成了交响乐版,效果厚重了许多。

  这支老歌曲调很优美,说的是军民鱼水情,战士养好伤重新上战场的,杨树和宁淞去孟良崮考察外景时也唱过。

  上一世杨树看过《芳华》,可能因为代沟,对影片中表现的一些内容不是核能接受,感觉过于沉重。

  不过对其中的配乐却印象深刻,尤其是片尾曲《绒花》,选得特别好,将影片主题都升华了。

  杨树想到这首歌后,就越想越感兴趣,柔美深沉的赞歌性旋律挥之不去,已经在脑海里用不同的乐器搭配出了各种风格。

  “世上有朵美丽的花,那是青春吐芳华,铮铮硬骨绽花开,沥沥鲜血染红它……”

  靳冬牺牲时,小提琴曲响起。

  杨树试过唢呐,不太行,五音的乐器演奏七音的曲子出不来效果,二胡也是如此。

  所以欧壕牺牲时,仍是小提琴曲响起。

  于和炜牺牲时,小提琴曲响起。

  超哥牺牲时,小提琴曲响起。

  大军攻上孟良崮、横渡长江、冲入总统府,雄浑的交响乐响起。

  杨树只想用其中的旋律,并未考虑使用歌词,但在整

  请收藏:https://m.yk9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