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六百五十章 一针见血_国潮1980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呢。

  那就只会比那五亿多,不会比拿五亿少啊。

  难道跑一趟津门,就弄回来好十个亿,这还不够吗?

  就更别说他陪着师父还一路的好吃好玩呢。

  不但受用了,也顺带着大大的增长了见识。

  甚至可以说此行的所见所闻,对于他经营坛宫那是太有帮助和启发了。

  就像他们住的津门利顺德大饭店。

  那不但是李中堂和孙先生,当年都曾下榻过的地方。

  关键是这家饭店创办于1863年,有着“国内第一家涉外饭店”之称,曾经创造了近代风气的开端。

  这里的大堂至今还保留着1918年制造的老电话。

  铺着红地毯的纯木楼梯,那是在1886年建立的。

  顶楼上面还有一个客舱包着木墙的老式电梯,那也是我国最古老电梯,是在1924年安装的。

  最奇妙的是,这东西居然在今天还能正常地运用,实在是让人震撼。

  总之,这里的民国风极其的真实,土洋结合之处也颇为奇妙,与坛宫饭庄的氛围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处。

  这便使得宁卫民在惊讶之余,也产生了一些布置和装修上的新想法。

  他拍了一些照片,打算一回去,就把电话、电梯、楼梯的样式,要按照这里做一下改动,以便得到更贴近历史的真实感。

  此外,这年代的津门小吃也值得一尝。

  煎饼果子,和天下闻名的“津门三绝”此时价格都出奇的便宜,特别亲民。

  煎饼果子才两毛五一套,耳朵眼炸糕,桂发祥麻花也不过三五毛而已。

  就连狗不理包子,此时也并非连狗都不理的包子,价钱不过一块二一斤。

  那真是实惠极了。

  最关键的是味道,那才是出人意料的好。

  远超日后把这些玩意搞工业化生产,包装成花花绿绿的样子,在食品街上林立兜售,糊弄外地人时的那种滋味儿。

  宁卫民都有点怀疑自己的口感出了问题,因为他是不缺油水的。

  按理说,像他这样的人,对于油水这么足的吃食,应该是不会感到特别的引力的。

  按三十年后的看法来分析,当年的人好吃这口儿不就因为油水不足,选择少嘛。

  可问题是,他还真就觉得很好吃,感到这朴实年代的老字号确实不负其名。

  可为什么会这样呢?

  就是因为纯手工制作的吗?实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。

  结果又是老爷子几句话为他点明了要害,解了他的困惑。

  “这有什么奇怪的!这是人家的强项,手艺不是虚的。靠手艺吃饭的人,就是强者恒强。”

  “我还跟你说,这饮食业啊,为什么要分饭铺、饭馆、酒楼、饭庄的层次?因为传统上就讲究分业经营。卖面的绝对不卖炒菜,做筵席的绝对不做大众菜。因为分业的意义就是‘术业有专攻’。”

  “知道强项在哪很重要,只有发挥自己优势,你

  请收藏:https://m.yk9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